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跟客户介绍手机流量卡时,刚说完套餐内容对方就摇头?我去年在通讯城观察了上百个销售案例,发现超过80%的客户拒绝都是从”我再看看”开始的。传统的销售话术往往集中在套餐价格和流量数量上,但现在的消费者更在意的是使用体验和个性化需求。比如上周我遇到一位外卖骑手,他根本不在乎有多少通用流量,而是特别关心定向流量是否覆盖他常用的导航和接单软件。
很多销售员还在用十年前的话术模板,一开口就是”我们这款卡有100G流量,月租只要29元”。但根据工信部2024年的通信消费调研报告,超过65%的用户表示他们更希望销售员能先了解自己的使用习惯再推荐套餐。这就好比你去买鞋,售货员不问你穿多大码,直接推荐最便宜的款式,这怎么能成交呢?
我在三家不同运营商的营业厅都做过暗访,发现那些业绩最好的销售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他们从不急着报价,而是先用5-10分钟了解客户的生活场景。比如会问”您平时喜欢刷短视频还是看长视频”,”经常出差吗”,”家里和公司有WiFi吗”。这些问题看似简单,却能精准定位客户的核心需求。
让客户主动续费的三个关键话术
场景化提问技巧
与其直接推销套餐,不如用这些问题开场:
我帮一个朋友改造过他的话术,就用了这个方法。他原本月销量只有20张卡,调整后的第一个月就卖出了47张。关键是把推销变成咨询,让客户感觉你是在帮他解决问题,而不是单纯卖东西。比如遇到学生群体,可以重点问在线课程和游戏需求;遇到上班族,就要关注视频会议和通勤时的网络稳定性。
价值可视化表达
不要说”这个套餐很划算”,而是要把流量转化成具体的使用场景。比如:
“这30G专属流量够您每天刷2小时短视频,或者看15集电视剧,而且都是在您通勤的地铁线路上实测过信号的。”
根据我的实战经验,最有效的方法是准备一份”流量使用对照表”,把抽象的GB数变成具体的应用场景。比如1GB流量可以:
这样客户就能直观地理解流量价值,而不是对着数字发呆。记得在营业厅准备一些视频展示,用实际使用画面来证明网络质量,这比单纯说”信号好”更有说服力。
异议处理黄金法则
当客户说”我考虑一下”时,普通销售会说”现在办理有优惠”,而高手会这样回应:
“您考虑的是价格还是使用方面的问题呢?如果是价格,我可以帮您算笔账:现在每天少喝半杯奶茶就能用上5G高速网络;如果是担心使用问题,我们支持15天无忧试用。”
我收集过最有效的10个应对方案,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:先认同客户顾虑,再用具体数据化解疑虑。比如客户担心信号问题,可以出示运营商最新的基站覆盖图;担心流量不够,就提供用量分析工具。最重要的是要让客户感觉到,你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,而不是急着完成销售指标。
实战案例:从被拒绝到主动续费
上周我指导的一个销售员遇到了一个特别案例:一位客户坚持要用最便宜的8元保号套餐。按照常规做法,可能就直接办理了。但我们用了新的话术:”其实8元套餐接电话是免费的,不过现在大家都用流量,我帮您查了下,您上个月其实用了12G流量,要是单独买流量包可能要花60多元呢。”
接着我们给客户演示了更适合的套餐:”这个29元套餐包含30G流量,还能免费使用家里的宽带,算下来比您现在的组合更划算。而且下个月要是觉得不合适,我们可以再调整。”结果客户不仅办理了套餐,还主动预存了100元话费。
另一个成功案例是针对老年群体的销售话术。很多销售员觉得老年人不需要流量,但我们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是视频通话和看养生视频。于是我们的话术变成了:”这个套餐能让您和外地子女天天视频不卡顿,还能看健康讲座直播,我们教您怎么用微信一键视频,比打电话还简单。”这种贴近需求的话术,让老年客户群的办理率提升了3倍。
本文由套餐姐原创发布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https://www.taocanjie.com/?p=2945